本文原刊於 2023 年 12 月。閱讀簡體中文版。Read this article in English.
極端天氣事件近年來造成許多嚴重破壞和人員傷亡。2022年,歐洲熱浪及南亞、西非和中非的洪水導致數千人死亡;2023年,夏威夷茂宜島發生的野火是美國有史以來死亡人數最多的火災之一,奪走了100條人命;加拿大野火造成成千上萬人流離失所,迫使美國對超過1億2000萬居民發佈空氣品質警報。
儘管全人類都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但美國環保署警告,因為既有疾病、免疫力低下、行動不便和其他健康問題,包括老年人在內的部分人口面對的風險比其他人要高。
舊金山年長居民的健康已經受到極端天氣狀況的威脅,尤其是像華埠這樣的社區。市府分析顯示,這類社區特別容易受到這些威脅的影響。
過去數年來,野火煙霧和暴風雨已經導致華埠年長居民出現了健康和其他方面的問題。社區組織擔心,當地現有系統並不足以保護老年人口,部分是因為難以獲得適應氣候所需的資金。
「安老自助處」(Self-Help for the Elderly)是自1966年開始在華埠提供長者一系列服務的非營利組織,總裁暨執行長鍾月娟(Anni Chung)說:「氣候變遷絕對對我們長者的生活品質及健康造成了影響。」
81歲的華埠散房租戶司徒少敖(Shao Ao Situ,音譯)表示,2020年野火肆虐加州和太平洋大西北地區,產生的煙霧飄過他居住的社區,導致他的眼睛發炎、身體疲累,而且不停咳嗽。
那年正是新冠病毒造成許多老年人死亡的嚴峻之年,美國西部的天空變成令人毛骨悚然的橘紅色,空氣中充滿了煙灰和有毒微粒。
會說台山話和廣東話的司徒說:「我受了嚴重的影響。」
司徒的房間又小又擠,面積約只有80平方英呎,一張雙層床、一張桌子、一個抽屜櫃和架子占據了大部分空間,幾乎沒有可以走動的地方。他把衣服掛在一扇長長的窗戶上。他說,那年舊金山被煙霧籠罩時,他把窗戶拉到最低,只留下一個小縫隙通風。
他說:「在野火煙霧嚴重時,呼吸時喉嚨會不舒服。」司徒表示,咳嗽讓他夜不成眠,於是開始尋求資源解決這個狀況。
司徒說:「我聽電視上說,N-95口罩對預防灰塵和汙染微粒是最有效的,於是我們買了兩盒。」他補充,政府和社區團體應該提供老年人更多關於如何保持安全的直接教育。
他說,即使在煙霧消散後,他的健康問題仍然存在。
舊金山約有19萬3800名年滿60歲的居民。根據加州耆英事務局(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Aging)的數據,從2010年到2060年,舊金山年滿60歲的人口將激增159%,而且,氣候變遷引發的天災頻率和強度也將上升。
對於像司徒這樣居住在華埠的長者,以及舊金山其他地區的長者,他們已經經歷或未來幾年即將經歷的氣候和健康困境,十多年來一直受到市府的關注。
2010年,在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的資助下,舊金山公共衛生局(Department of Public Health)成為全國最早對氣候變遷如何影響居民健康展開調查的機構之一,並根據調查結果制定了應急計劃。
之後,舊金山公共衛生局和其他機構合作進行詳細評估,提出了許多當地社區因為空汙、熱浪、野火煙霧、洪水和其他災害可能面對的眾多健康影響。他們的報告指出,除了華埠,灣景-獵人角區(Bayview-Hunters Point)、南市場街區(South of Market)、市政中心(Civic Center)和訪谷區(Visitacion Valley)也可能首當其衝受到氣候危機的影響。
舊金山公共衛生局發展出一套可評估每個社區氣候適應能力的系統,發現華埠的適應能力最低。衛生局環境健康專家在2014年公布的報告中說:「華埠的高住房密度、過於擁擠的居住環境,以及都會熱島效應(urban heat island),使華埠年長居民面臨的風險特別高。」
舊金山公共衛生局為華埠制定的氣候適應能力計分卡。
隱藏的健康傷害
同樣也是舊金山散房大樓居民的65歲馮錦秋(Kinchiu Fung,音譯)表示,在2020年舊金山被煙霧籠罩時,他的呼吸受到了影響。他說,他還能照顧自己,但一些老鄰居對於在極端氣候期間必須離開大樓有些擔心。
會說台山話和廣東話的馮錦秋說:「政府如果有資源,應該要用來幫助老年人。」他表示,他們需要更多志工在暴風雨期間協助行動不便的年長租戶。
84歲的華埠散房租戶鄺碧芳(Bifang Kuang,音譯)表示,去年灣區遭遇暴風雨期間,她一直待在自己的房間。主要講台山話的鄺碧芳說:「下雨的時候,我沒有辦法拿到我需要的藥物。」
為了補充舊金山關於氣候變遷如何影響人們健康的研究,灣區多所大學對極端天氣造成的明顯和微妙影響進行了討探。
舊金山加大(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先進心臟超音波計劃(Advanced Echocardiography)醫師安德魯.張(Andrew Chang)表示,在暴雨期間,老年人如果在人行道上滑倒,可能摔斷髖骨或長骨,而華埠和其他丘陵社區的陡坡,可能導致發生更嚴重的後果。
極端氣候事件也可能影響飲食。張醫師表示,一些老年人因為獨居,在天氣惡劣時無法獲得新鮮蔬果,可能轉而吃鹽、脂肪、加工糖含量較高的主食或冷凍食品。他說,由於老年人大多患有一些疾病,身體對納十分敏感,攝取高鹽分食品可能導致心臟衰竭、高血壓或水腫。
吳偉紅(Weihong Wu,音譯)與丈夫住在華埠散房,53歲的她表示,在2020年野火季節,只要一打開窗戶,她就覺得身體不舒服,但如果不開窗,房間又太悶。會說台山話和廣東話的吳偉紅說:「感覺好像無法呼吸。」
她說:「沒有人來敲我們的房門,問我們是否安好。」
吳偉紅表示,在今年初暴雨期間,因為無法出門,家裡什麼食物都沒有。她說,大樓裡一些年紀較大的鄰居「真的需要有人送食物和日用品給他們,因為他們沒有辦法上超市買東西」。
惡劣的天氣也會妨礙人們尋求醫療服務。張醫師說:「不僅人們因為空氣汙染生病,那些應該去看病,或出現某些狀況需要接受醫療護理的人,也選擇不去看醫生,因為他們不願意在天氣惡劣的情況下外出。」
散房和其他舊式建築的另一個隱憂是無障礙設施。
2022年,舊金山《高齡與身障可負擔住房需求評估》(Aging and Disability Affordable Housing Needs Assessment)報告強調,該市由公共資金資助的散房建築存在著陡峭樓梯和故障電梯的問題。
受損的通道加劇了年長居民出入這些大樓的風險。例如,受到過熱氣溫或野煙霧影響,出現衰竭或其他症狀的租戶,要走下幾段陡峭的樓梯前往消暑或空調中心,是很困難的。
財務障礙
2021年,市長布里德(Mayor London)公布新「氣候行動計劃」(Climate Action Plan),訂下舊金山在2040年達成溫室氣體零排放的目標。雖然這項計劃著重於減少碳排放,但也強調相關的健康好處,例如步行和騎單車可促進身體健康、綠色空間可改善空氣品質、杜絕在室內使用石化燃料可預防哮喘等慢性疾病。
布里德今年宣布提供200萬美元補助金,給致力消除建築物溫室氣體排放、減少廢棄物和提倡環境正義的組織。然而,這項計劃許多長期目標都伴隨著天價成本,官員認為,舊金山無法憑一己之力完成。
市府官員在這項氣候行動計劃中寫道:「比起以往任何時候,我們現在更需要來自州政府和聯邦政府的外部支援。」
獲得資金對「氣候行動計劃」進行分析的柏克萊加大法律、能源與環境中心(Center for Law, Energy and the Environment)研究人員估計,這項希望減少各領域碳排放的計劃,需要的總成本可能高達220億美元。
柏克萊加大研究人員對舊金山「氣候行動計劃」進行的財務分析。
舊金山環保局資深環境專家錢李察(Richard Chien,音譯)說:「這項分析是為了用來證明,想要全面實施這項計劃,未來需要更多資金。」
柏克萊加大法律、能源與環境中心(Center for Law, Energy and the Environment)執行總監貝茲沃斯(Louise Bedsworth)是這份分析報告的作者之一。她表示,其團隊正在研究這項計劃從規劃到實施可能遇到的障礙。
她說:「我認為,資金始終是最大的挑戰。」部分原因是資金分配畫分得太清楚。
她說:「人們不是以獨立群體的型態生活的,社區也不是以獨立群體的方式運作的,但我們的資金卻經常以這種方式提供。」
2023年7月,舊金山推出「熱浪與空氣品質適應計劃」(Heat and Air Quality Resilience Plan),對各市府單位、社區團體和其他利益關係人提出如何幫助舊金山因應極端熱浪和野火煙霧的建議。
官員在報告書中指出,除了其他政府資金和私人捐款與計劃之外,舊金山還可透過《降低通貨膨脹法》(Inflation Reduction Act)和《基礎設施投資與就業法》(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and Jobs Act)獲得121億美元聯邦資金,用於進行提高建築能源效率和防風化的項目,加州預算也列出了4億4400萬美元經費用於緩解極端高溫。
貝茲沃斯表示,小型非營利組織在透過加州計劃和聯邦《降低通貨膨脹法》獲得資金時,面對的挑戰之一是這些計劃的複雜性和競爭性。
擁有並管理華埠散房大樓和其他可負擔住房的華協中心(Chinatown Community Development Center)就面臨這樣的困難。華協中心管理的物業中住有近1900名年長者。
多年來,這個同時為租戶爭取權益、倡導青少年領導力、從事其他社區工作的非營利組織,一直嘗試提高其建築和華埠社區的永續性。他們與當地其他非營利組織合作,提供像空氣過濾器等氣候適應工具給一些租戶。
華協中心執行董事楊重賢(Malcolm Yeung)表示,華埠的資源「絕對不足以」在極端天氣發生時支援住在散房的長者。但他補充說:「這並不代表我們沒有採取任何措施。」
2017年,華協中心與舊金山環保局(Department of the Environment)、規劃局(Planning Department)和慈善團體合作,公布了一份名為《永續性華埠》(Sustainable Chinatown)的全面評估報告,制定了在保持住房可負擔性的同時,如何提高永續性和氣候適應能力的策略。
楊重賢稱這項工作「成敗參半」。他表示,有些目標已經達成,但其他目標則因為缺乏資金尚未達成。華協中心正試著尋找,是否有無需太多資金就能改善永續性的創意作法。
例如,他們當初從舊金山住房管理局(Housing Authority)手中接管公共住房,將它們裝修為可負擔住房時,工作人員發現,租戶因為害怕在大樓的公共洗衣房遭遇搶劫和暴力,就在未經同意的情況下,自己安裝了耗電的洗衣機和乾衣機。為了減輕居民的憂慮,華協中心後來拆除了這些電器、加強了安全措施,並與舊金山警局合作改善社區治安。
楊重賢說:「這是大樓進行過的最大永續性改善行動,主要是對營運方式做出改變。」
楊重賢表示,每當其組織要裝修或興建一棟大樓時,他們都會與永續性顧問合作,找出可改善營運效率和氣候適應能力的方法。然而,為升級工程籌措資金是一個碰運氣的過程。
華協中心視《降低通貨膨脹法》為系統性升級工程的潛在資金來源。楊重賢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說:「我們還未獲得資金,但已開始申請。」
楊重賢表示,許多大型可負擔住房和氣候正義仲介組織正透過這項法律的「減少溫室氣體基金」(Greenhouse Gas Reduction Fund)申請資金,華協中心已經和其中三個組織分享了他們提出的永續性裝修建議。
楊重賢同意貝茲沃斯先前提出的觀點,即小型組織很難應付申請這類聯邦資金的複雜性。
楊重賢說:「少數族裔社區通常沒有資金雄厚的大型組織可以提出這類等級的申請。」
政策決定資金
舊金山有110棟由政府資助的散房大樓,其他散房大樓則是私人或其他實體經營的,出租的散房單位總數至少有1萬9000個,居民通常必須共用廚房、客廳、浴室和洗衣設施。
許多大樓並沒有冷氣系統、完善的隔熱和通風,以及其他可以應付極端天氣的設備。
隸屬於市長辦公室的住房與社區發展局(Housing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負責監督華埠1021個可負擔住房單位,這些單位由包括華協中心在內的三個組織管理。住房與社區發展局的報告顯示,根據他們收到的942個單位的數據,其中519個單位住有至少一位長者。
非營利環保組織Brightline Defense執行董事安艾迪(Eddie Ahn,音譯)說:「老年人和散房家庭可能是我最擔心的兩個群體,因為他們各有其獨特的脆弱性。」
Brightline Defense與其社區夥伴合作,於2020年和2021年對散房大樓居民進行了調查。調查發現,在54棟大樓接受訪問的255名居民中,約79%的人沒有N-95口罩可用,73%的人房間裡沒有空氣過濾系統。超過一半的受訪者表示,野火對他們造成了呼吸系統和其他健康問題。
同時擔任舊金山環境委員會(Commission on the Environment)會長的安艾迪表示,Brightline Defense幾年前與華協中心合作,在華埠、田德隆區和其他社區分發了約100個空氣過濾器給居民。
他說:「我們能做到只有這樣。我們非營利組織存在的目的,部分是為了推動政策改變。你知道,我們希望做到的不只是這裡發50個,那裡發100個,而是能讓數千個單位同時擁有。」
Brightline Defense正在推動的政策之一與CalEnviroScreen有關,這項製圖工具使用環境、健康、社會經濟與其他數據,找出哪些人口普查區受環境災害的影響最大,並將這些地區歸類為「弱勢社區」,加州環保局和其他實體再利用這個地圖,來決定該在哪裡實施計劃和進行投資。根據這項工具的標準,華埠並未被標示為「弱勢社區」,安艾迪認為這項評估並不正確。
他說:「很明顯,這與華埠和米慎區過去遭受過種族歧視、被削減投資的歷史有關。整體來說,每個社區都有獨特的環境不公現象。」
安艾迪表示,他的組織和其他社區組織共同提出了一封倡議信,呼籲改進CalEnviroScreen這項工具。
聯署人在信中說:「整個華埠人口普查區的人口特徵包括貧窮、住房負擔、教育,特別是語言隔閡的嚴重程度高達99%。此外,華埠還承受著嚴重的汙染問題。」
非營利組織發出公開信,呼籲CalEnviroScreen將華埠視為需要投資的社區。
Brightline Defense在各社區安裝了監測感應器來收集空氣汙染數據。
安艾迪說:「因此,如果發生嚴重的氣候變遷事件,例如將大量煙霧吹入城市的野火,最脆弱的群體是低收入家庭和買不起空氣過濾器的家庭,這些家庭通常正是散房家庭。因此,我認為,我們必須要求這個環境正義製圖工具將這些家庭納為弱勢社區。」
社區因應措施
華人健康組織聯會(NICOS Chinese Health Coalition)是在最前線為包括老年人在內的華埠居民做好防災準備的非營利組織之一。
華人健康組織聯會計劃總監廖麥可(Michael Liao,音譯)表示,他們與社區組織相互協調,定期進行資源清查,以評估在發生有關氣候的緊急情況和其他災難時,哪些團體可以提供烹飪設施、緊急收容所、通訊工具、交通服務和其他資源。
他說:「多年來,我們還發展出多層級的緊急通訊協定,以便在舊金山有能力有效、充分回應所有人的需求之前,我們可以互相聯絡。」
廖麥可在電子郵件中表示,過去,他們的災難準備計劃資金絕大部分來自私人基金會,例如Fritz Institute和Walter and Elise Haas Fund。在華人健康組織聯會服務18個年頭的廖麥可說,這項計劃曾接受過一次舊金山市府的資助和一次加州政府的資助。除此之外,這項計劃不是沒有資金可用,就是只能靠其組織無規定限制的資金支持。
廖麥可說:「雖然政府經常對外宣傳,我們(華埠)是準備最充分的社區之一,但在財務投資方面,政府並未大力投資來幫助實現這一目標。我們目前的成果都是社區志工投入時間和資源、用許多汗水和血淚創造出來的。」
廖麥可表示,社區的支持系統在新冠疫情期間被削弱了。他說:「資金始終都是問題所在,而且現在比以前更嚴重。」
安老自助處(Self-Help for the Elderly)也致力為年長居民提供氣候適應力干預措施。2023年,透過舊金山緊急管理局(Department of Emergency Management)的「極端氣候適應計劃」(Extreme Weather Resilience Program),安老自助處獲得了空氣過濾器和移動式冷氣機等設備。安老自助處負責人鍾月娟說:「這是個好消息。」她表示,這些設備將放在他們的老人中心使用。
不過,鍾月娟也說:「我們需要更多系統性的解決方案,現在做的只是修補工作,就像傷口貼布一樣。」
率先推出「長者全包照護計畫」(Program of All-Inclusive Care for the Elderly)的安樂居(On Lok),也為華埠和其他地區的低收入長者提供醫療和社會服務。安樂居的首席醫療總監呂以斌(Ben Lui)表示,他們透過將基本護理和長期護理結合,提供全面的醫療服務,讓患有慢性病或有其他健康問題的會員可以留在家中,無需搬到療養院。
呂以斌表示,當氣候災難發生時,安樂居會啟動他們包含社會工作者、司機和其他人力的網路,來關心會員的狀況。安樂居也協助管理聯邦資助的長者住房。
對這些住房的居民來說,他說:「我們還可進行更密切的監護,例如讓我們的護理人員前往探視這些老人家,確保他們在炎熱天氣中開啟窗戶,確定他們喝足夠的水分。」
呂以斌表示,安樂居會依健康風險程度高低,對會員進行分組。他說:「如此一來,當災難或極端氣候發生時,我們可以先幫助最需要幫助的組別。」
市府因應措施
多個市府部門已經開始在極端天氣期間,實施幫助老年人和其他弱勢群體的計劃,有時會與社區團體合作進行。
舊金山緊急事務管理局(Department of Emergency Management)副局長柏切利(Adrienne Bechelli)說:「我認為,我們現在所做的準備比2020年時要充分,而我們2020年時做的準備,也比2017年勞工節周末經歷第一次嚴重熱浪時要充分。」
在舊金山,任何高於華氏85度的天氣都被視為是極端高溫事件。在2017年的勞工節周末,舊金山氣溫高達華氏106度,可能是造成三名年長居民死亡的原因。
甚至在2017年熱浪之前,就有跡象顯示,舊金山可能特別容易受到這類事件威脅。一項針對2006年加州熱浪的研究發現,當時加州的急診和住院人數增加。研究人員指出,四歲以下幼童和65歲以上長者面臨的風險最高。
研究人員在《環境健康展望》報告(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中寫道:「這種模式說明,氣候適應以及與建築環境有關的因素,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例如,舊金山住房之所以不太可能有中央空調系統,是因為年代久遠和當地氣候涼爽的緣故。」
柏切利表示,無論是哪一種緊急應變,舊金山都將面臨挑戰。
她說:「我認為,很不幸,會說『我們已經做好充分準備、準備好承擔這個風險、不會有問題』的人,大概都是錯的。」
舊金山公眾服務局(Human Services Agency)資深傳播經理莫利卡(Joe Molica)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表示,他們的身障與耆英事務局(Department of Disability and Aging Services)也負責管理長者護理的協調,在發生極端氣候時,工作人員會致電高風險居民,查看他們有沒有出現脫水、中暑或其他緊急醫療狀況。他補充,為了擴大服務範圍,身障與耆英事務局還會分享安全資訊給社區中心。
舊金山公共衛生局(Department of Public Health)公關專員克同(Tal Quetone)在電子郵件中表示,他們的緊急準備與應變小組(Emergency 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與華人健康組織聯會合作,以英語和粵語在列治文區(Richmond)的健康街會提供訓練服務。
克同補充,過去四年,這個小組與管理南市場街散房大樓的公司合作,提供有關氣候變遷的訓練。克同表示,一個例子是,他們與市府其他部門合作,研究熱浪對John Stewart Co.管理的一棟大樓的影響,此舉促使業主為大樓所有98個單位都購買了空調。
然而,這些計劃並無法涵蓋所有在極端氣候期間面臨健康風險的老年人,市府官員表示,社會隔離是原因。公共衛生局正在和協助老年人的專家與組織共同研究,如何傳達緊急應變訊息給民眾。
公共衛生局「氣候與健康計劃」(Climate and Health Program)經理沃爾夫(Matt Wolff)說:「在『適應熱浪與空氣品質』(Heat and Air Quality Resilience)計劃中,我們關心的一件事是,如何確認弱勢人口的優先聯絡人,例如醫師、家庭看護人和大樓管理員。」
情緒的延伸影響
在持續探討極端氣候如何影響老年人生理健康的同時,研究人員也檢視了極端氣候如何影響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氣候精神醫學聯盟(Climate Psychiatry Alliance)是一個由精神健康專業人士組成的網路,其臨床醫師表示,他們注意到,老年群體存在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憂鬱症和其他心理健康問題,尤其是那些生活被野火和洪水等災難顛覆的人。
對華埠一些年長居民來說,與極端氣候、疫情同時發生的反亞裔仇恨犯罪,加劇了他們情緒上的痛苦。
華人健康組織聯會的廖麥可說:「在疫情期間,我們特別擔心華埠長者同時受到三重打擊。除了疫情、像酷熱和惡劣空氣品質等與氣候變遷相關的問題之外,最嚴重的是反亞裔仇恨犯罪的增加,許多老年人因此不敢出門。」
廖麥可表示,人們對反亞裔仇恨犯罪的恐懼還未消失。
他說:「儘管人們逐漸走出新冠疫情的陰霾,我們的長者面對的隔離、心理健康和孤獨等問題仍揮之不去。」
廖麥可表示,為了了解哪些因素有助於人們恢復健康,在國家健康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的資助下,華人健康組織聯會和舊金山加大(UC San Francisco)合作,對居住在散房的華裔長者進行了焦點小組研究。華人健康組織聯會發現,一些長者會對他們在微信(WeChat)和其他社群平台上收到的健康訊息進行核實調查。在氣候災難期間錯誤訊息和假訊息猖獗之際,這是非常重要的自保動作。
廖麥可說:「很多時候,我們會比較關心負面的事情,例如欠缺和需求的部分。但我認為,強調華人社區擁有很強的韌性也很重要。」
本報導照片由 (Yesica Prado) 負責編輯,採訪說台山話和廣東話的華埠散房居民由吳哲(Zhe Wu)負責翻譯。
關於本項目
在氣候變遷引發的天氣災害中,老年人是面臨最大風險的群體之一。本系列研究了這些事件對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響,並探討這些挑戰在特別容易受到氣候變遷危害的舊金山華埠是如何產生的。
本項目由美國老年學學會(Geront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世代新聞記者網路(Journalists Network on Generations)和拱石基金會(Archstone Foundation)支援進行。